從埃及開羅到印度新德里,“米荒”正在世界范圍內蔓延,甚至由此引發沖突、騷亂。由于南方的雨雪、北方的干旱,我國農業和糧食生產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政府對此高度重視,保監會也專門發布意見力促農業保險升級,協助政府應對糧食危機。
農業保險升級
4月8日,中國保監會發布了《關于做好2008年農業保險工作保障農業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指導意見》,對今年保險服務農業進行了戰略布局。
意見顯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將覆蓋糧食主產區,而中央財政補貼比以往增加近兩倍。而且還對大豆、油菜、奶牛養殖給予保險補貼。
種植業保險品種享受補貼的省份將從原來的吉林、內蒙古、江蘇、湖南、四川、新疆等6省(區),擴至國內13個糧食主產區。補貼品種除原有小麥、水稻、玉米、棉花等,新增大豆、油菜。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比例將從25%提高至 35%,地方財政補貼25%,農民自己負擔40%,較上年減負10%。
養殖業方面,除能繁母豬險外,中央財政還將對產奶大省的奶牛養殖給予保險補貼。中央財政及地方財政共同負擔能繁母豬保險80%的保費,農民自己負擔20%;共同負擔奶牛保險60%的保費,農民自己負擔40%。
4月10日,保監會主席吳定富在北大演講時稱“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不同經營模式,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范圍。同時,利用多種資源和服務網絡,大力發展農村小額保險,為農村地區提供優質的保險服務”。
在政策的傾斜下,農業保險正迎來空前的機遇,不少財險公司也非常看好農村市場。
保監會發布意見的當天,中國人保召開“中國人保集團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加快發展農村保險視頻會議”,人保集團總裁吳焰介紹中國人保全系統僅2007年就投入2億元資金用于涉農網絡建設。
一年來,人保集團農險保費收入達30億元,超出此前8年其農險保費收入的總和,累計承擔的種養業風險責任達843億元,占據了農險市場的重要地位。吳焰透露,2008年人保將全力做好包括政策性種養業險、林業保險、農房保險在內的各項政策性業務,并積極參與面向農民的保障能力建設,建立健全面向農村的保險服務體系,強化公司在農險市場的主導地位,擴大農村保險覆蓋面。
金融支持糧食生產
中國農業生產面臨“惡劣”自然條件以及世界范圍內糧食危機的蔓延,使得“糧食”二字成為最高決策層最熱的話題。
3月27日,國務院召開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宣布出臺10項新的重要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
4月5日至6日,溫家寶總理專門赴河北考察農業和春耕生產,對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提出明確要求;
4月8日,國務院又在山西太原召開春耕生產和農業工作座談會,回良玉副總理部署了當前春耕和農業重點工作。
“這些都充分說明,黨中央、國務院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重視程度之高前所未有,出臺的政策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發出的政策信號之強烈前所未有。”某專家認為,“因此金融部門出臺文件支持農業生產不足為奇。”保監會并不是第一個站出來表態支持農業生產的金融機構。早在4月3日,首個清明節法定假期前的一天,中國銀監會要求壓縮非農貸款投放,確保信貸支農。
不過,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會議上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必須爭取在農村擔保抵押、政策扶持和農業保險上實現重大突破。
在農業保險層面,劉明康建議研究建立國家政策性保險制度,特別是巨災政策性保險制度,加快實現商業保險與政策保險的對接,用分保方法分散農業風險。
對此,保監會在《關于做好2008年農業保險工作保障農業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有體現。
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探索開發涉農貸款的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協助解決種養兩業農民‘貸款難’問題。同時要探索開發農產品信用保險,協助化解農產品銷售環節面臨的各種收匯風險”。
保監會要求進一步加強巨災風險管理。要積極利用保險手段科學管理農業保險的巨災風險。要建立巨災風險應對機制,分散和轉移巨災風險,提高農業保險抵御洪澇、干旱、臺風、雪災以及重大疫情等巨災風險的能力,確保對受災農戶的賠付能力。
作者:李軍慧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