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臺灣壽險業投資大陸不動產開閘。國泰金控表示,國泰旗下的保險公司已成功“登陸”大陸保險市場,公司也已考慮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選址置產。
9月初,覬覦不動產已久的保險商們終于拿到了“通行證”,保監會下發《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管理辦法》,保險商可以以不超過上季度末總資產10%的比例投資房地產。今年第二季度末保險業總資產為4.52萬億元,據此粗略估算,保險商投資樓市的資金將高達4500億元。
臺灣險資300億元新臺幣可投資大陸地產
近幾年來,臺灣有實力的保險公司紛紛“登陸”拓展事業版圖,如國泰金控在2004年與東航合資成立上海東航國泰人壽,臺灣人壽與廈門建發股份 (600153 股吧,行情,資訊,主力買賣)2008年合資設立君龍人壽,新光人壽則與海航集團于2009年3月2日在北京注冊成立新光海航人壽。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此次臺灣開放保險公司“登陸”置產,有望惠及島內14家保險公司,估計可投資大陸不動產的金額合計達250億元至300億元(新臺幣)。其中國泰、新光和臺灣人壽均已表示將前往大陸投資地產,3家公司合計投資大陸地產的金額估計達160億元(新臺幣)。
此外,臺灣有關部門日前開放了島內保險公司投資大陸有價證券,但尚待大陸證監會核準其境外合格機構投資人(qfii)資格。業內人士認為,臺灣壽險業投資大陸地產的腳步“可能比有價證券更快”。
而為避免臺灣保險公司去大陸“炒房”,臺灣金融主管機構規定保險公司購置大陸自用不動產后,自用面積不能低于總面積的50%,閑置空間也不能出租;保險公司購置不動產前,必須先經主管機構核準,購買后也要定期公布使用情況。
中國平安7億元再入樓市
平安7.18億元購中匯廣場,成為投資不動產開閘后首個被大眾知曉的交易行為。
9月19日,瑞安建業與中國平安旗下控股公司平安財險達成協議,平安財險以7.18億元收購瑞安位于成都的中匯廣場二期項目。
據了解,該項目是瑞安建業2006年以4億多元拿下的成都爛尾樓項目,項目地處成都核心區域,地上建筑面積大約為3.95萬平方米。
此外,導報記者注意到,平安旗下控股公司平安信托也不甘落后。20日,合景泰富公布北京合景擬將其在天津合資公司中所持有的24.54%股權轉讓予平安信托,代價為9億元。
據悉,該項目是8月25日合景泰富和雅居樂地產、富力地產以及世茂房地產聯手收購的位于天津津南區咸水沽鎮一個總值達70.5億元的商用物業,4家公司分別占有25%的股權,總建筑面積超百萬平方米。
業內人士指出,平安財險等大型保險公司有著雄厚的資金實力,對房地產這塊肥肉早已虎視眈眈。
投資壓力下的曲線突破
9月5日,保監會發布《保險資金投資股權暫行管理辦法》和《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管理辦法》,允許保險資金投資未上市企業股權和不動產。對此,房地產咨詢機構仲量聯行首席執行官colin dyer表示,隨著保險公司獲準投資房地產行業,中國將掀起新一輪對優質商業不動產的需求。
colin dyer指出,中國保險公司旗下管理的資產規模近人民幣4.6萬億元,并且以每年約20%的速度增長。如果保險公司將全部10%的額度都投向商業不動產,則投資規模相當于人民幣4600億元,也就是685億美元的潛在需求,而去年的商業不動產投資總規模才為170億美元。
“保險公司投資不動產早已成為普遍現象。之前保險公司可以以自用名義購買寫字樓進行不動產投資,或通過集團旗下信托公司和不動產投資管理公司投資于房地產以及購入上市地產公司股份。現在政策一開閘,保險公司以前儲備的項目就可浮出水面。”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教授如此表示。
導報記者留意到,不久前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已分別以26億元、6億元在無競爭對手的情況下拿下杭州、深圳繁華路段地塊。根據中國不動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2006年至2009年,保險公司以自用名義購買的寫字樓面積已超過120萬平方米。
業內人士向導報記者透露,保險公司除自用外,還依靠出租多余樓層獲取租金收益。以緊鄰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的太平金融大廈為例,總投資為22億元。除部分自用外,其余都對外租售。目前,租金定為8-10元/日/平方米。
有學者指出,按照保險業現有資產規模,以10%投資上限計算,理論上有超過4500億元的資金可以進入不動產領域,但實際上,基于新增保費與積壓下來未有效運用的資金,保監會高管曾透露有超過1.5萬億元的險資面臨投資壓力。這種背景,使得保監會對于險資在各種名義下的曲線路徑突破“禁區”采取了遷就態度。
來源:[ 經濟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