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健康險業務發展遭遇瓶頸,保費收入增長極其緩慢,業務占比再次出現下滑。據上海保險同業公會統計,今年2月份,全市壽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7.52億元,同比微增2.03%;健康險占壽險公司保費收入比例5.3%,同比下降約1個百分點。
而健康管理則被寄予保險公司厚望,希望能以此帶動健康險實現谷底反彈。
滬健康險陷入低谷
滬上至少14家壽險公司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呈現負增長,尤以中資壽險公司降幅明顯。其中,平安人壽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減少32%、太保壽險健康險保費收入同比減少24%、人保健康減少40%、人保壽險減少23%、天安人壽(601628,股吧)減少50%、正德人壽減少55%、合眾人壽減少48%。
新華人壽、泰康人壽、金盛人壽、長生人壽和瑞泰人壽等少數保險公司健康險保費增幅較大。其中金盛人壽同比增長202%、泰康人壽同比增長93%、長生人壽同比增長23%、新華人壽同比增長68%。
健康險業務已成為上海壽險市場“調結構”過程中的短板。保險公司相關產品創新緩慢,更阻礙健康險業務增長。在近期面市的新產品中,用以提高規模保費的分紅險產品扎堆上市,只有少數健康險新品亮相,如太平人壽財富全球醫療保險。
險企止步高賠付率
與保費收入增長緩慢形成鮮明對比,1至2月,上海壽險公司健康險賠款金額2.48億元,同比增長7%,占全市壽險公司賠款總金額的16%。
專業健康險公司的經營情況更是令人擔憂。人保健康上海分公司前2個月賠款支出達2170萬元,約是該公司當月健康險保費收入的133%。
原昆侖健康險籌備組主要負責人、好人生國際健康產業集團總裁湯子歐表示,保險公司健康險業務風險需經過積累、惡化到爆發這3個階段,因此盡管健康險保費收入增幅減緩,卻不能降低該業務累計風險的爆發。
目前壽險公司多以銷售主導為發展路線,導致健康險核心風險管理能力缺失。尤其是作為健康險主營業務的醫療險,更是長期陷入虧損的境地。因此,健康險無法成為保險公司發展初期的主要業務。
健康管理重擔在肩
面對瓶頸,出路何在?多數保險公司寄希望于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指對個體和群體的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體、群體及整個社會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目前,保險公司健康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在為被保險人提供醫療服務保障和醫療費用補償的過程中,利用醫療服務資源或與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合作,進行的健康指導和診療干預管理。
“健康管理對降低健康險賠付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好人生在實踐中發現,經過干預的客戶,年門診醫療費用下降16%;未經過干預的客戶,年門診醫療費用上升4.8%。 ”湯子歐如是解釋健康管理帶來的實際效果。
與保險公司現行健康管理模式略有區別的是,健康風險管理是從保險公司設計產品開始,貫穿銷售和服務整個過程。通過對醫療消費主體進行有效干預,部分控制健康險經營風險,使保險公司放手敢做健康險業務。
擴大覆蓋面是關鍵
隨著新醫改步伐的加快,公立醫院改革的深入,全社會對健康管理的認識將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包括瑞金醫院、第一人民醫院等多家三甲醫院,先后與第三方健康管理機構達成戰略合作。試點建立了一批健康服務咨詢機構,為部分醫療對象提供健康管理和院外病患管理服務,以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看好第三方健康咨詢機構的發展,保險資金相繼拋出收購或入股的橄欖枝。對此,湯子歐認為,目前,擴大健康管理覆蓋面是第一步,提升專業化經營能力是第二步。不過保險資金進入之后,經營重點將會轉向某一特定群體,從長遠來看弊大于利。
據悉,在尋求差異化競爭過程中,有不少中小型壽險公司注意到第三方健康管理機構的服務優勢。通過客戶資源、醫療資源和風險管理優勢的整合,形成一個共同的發展平臺,為健康險重整旗鼓打開一條路。
來源:[ 解放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