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險、證券相互交叉,商業互聯網強勢入侵,中國金融行業在國內經濟平穩發展的當口,是水乳交融齊肩發展,還是混亂經營互相廝殺?
6月份,兩場會議賺足了金融界的目光,一場是上海的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一場是在成都舉辦的財富全球論壇,金融行業大佬們思想碰撞,火花四射,金融爭奪戰拉開序幕。
剛卸任的前阿里巴巴]CEO馬云和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連連炮轟金融體制,稱中國的金融行業特別是銀行業只服務了20%的客戶,卻賺了80%的錢,金融行業需要“攪局者”。
耐人尋味的是,在今年招商銀行年度工作會議上,前招行行長馬蔚華感嘆“招行的危機所在,就是馬云,而不是其他銀行”,這話說完不久,5月31日,馬蔚華便卸任招行行長一職。
就連中國平安老大馬明哲也感受到了這股沖擊波的壓力,“平安未來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傳統金融企業,而是現代科技行業。我們現在所面臨的,是一場現代科技與傳統金融業之間的競賽,誰跑得快誰就贏。”
行業內外交叉“攪局”
2012年可謂是網絡金融時代的元年,中國平安攜手阿里巴巴、騰訊成立眾安在線財產保險公司成為了這一年的大事,此后不斷有險企有意“觸網”。
新華保險6月初發布公告稱,董事會同意設立公司全資子公司新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暫定名),注冊資本為1億元,注冊地暫定為北京。
其實,近一年多來,遠不止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涉足電子商務,不惜重金開拓新戰場。2012年1月,中國太保成立全資子公司太平洋保險在線服務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00萬元;2012年7月,中國太平成立太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同樣是5000萬元。其母公司中國太平集團當時向旗下上市公司中國太平提供近5億元人民幣貸款,為期3年,息率為香港銀行同業拆息加2.1%。這筆款項將用于中國太平的業務發展及營運資本,其中包括在中國設立電子商務公司。
去年雙12,國華人壽網銷三天過億元,吸引了眾人眼球。然而縱觀整個保險行業,包括中國人保、太保、平安、中國人壽、大地財險、陽光財險、泰康人壽、國華人壽等在內的超過40家保險公司試水保險網銷。
一方面金融行業內保險、銀行、證券相互交叉,一方面電商涉足金融,同時險企正斥巨資殺入電商,金融混業的概念移植在中國,似乎變得有點“混亂”。
從今年6月1日起,新《基金法》正式實施,這意味著,保險、券商和私募自此可發行公募基金產品;同時,基金公司子公司亦可向原本屬于信托產品和銀行理財產品的市場拓展生存空間。
隨著近年來金融機構綜合化經營加速,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及資產管理公司紛紛通過旗下子公司,涉足保險、基金、投行等綜合化業務,加之互聯網金融也紛紛試水個人理財市場,引起市場的關注。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金融機構正不斷加快綜合化經營步伐。如中國建設銀行旗下擁有多種金融業務牌照,涵蓋投行、保險、基金、信托、租賃及住房儲蓄等領域;工商銀行旗下已有工銀國際、工銀瑞信[微博]、工銀安盛等綜合化經營體,觸及保險、基金、租賃等業務;此外,工、農、中、建、交五大行均已取得香港證券牌照,獲準開展赴港上市發行承銷。
近日,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上,瑞士信貸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張利平認為,自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主要金融發達國家的監管機構已經不允許大的投資銀行用資本金作為主要盈利的手段,這就迫使以前主要靠自營業務盈利的投資銀行,要用貸款的方式來獲取投資銀行的收益。
銀行業不斷擴張業務,聚攏財富,崛起的網商自然也會覬覦這一塊大蛋糕。6月中旬,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微博]悄然上線“余額寶”類存款業務。通過該業務,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獲得增值,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其官方介紹,2012年,10萬元活期儲蓄利息350元,如通過余額寶收益能超過4000元。
實際上,余額寶是天弘基金的“增利寶”市場貨幣基金,基金公司的基金直銷系統內置到支付寶網站中,用戶轉移資金到“余額寶”就相當于完成了基金購買,錢由基金公司管理投資,市民隨時可以贖回也可以進行購物支付。
業內人士稱,阿里巴巴搶了銀行的飯碗。如此一來,也就不難理解馬蔚華所感受到的壓力了。
銀保渠道左右壽險榮枯
如果說混業經營對于銀行實現綜合效益,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顯現,那么對于險企來說,依靠銀行系財大氣粗的背景,銀行系險企實現效益非常迅速。而銀保在這場金融搶奪的混戰中,對壽險行業有著最直接的影響。
根據相關規定,每個銀行網點只能代理不超過3家保險公司的產品,銀行系險企是直接受益人。據業內人士介紹,一般銀行保險的合作安排為一年至三年,都非獨家合作,一旦無法維護自身的銀保渠道,壽險企業的競爭力及盈利能力將會受到不小影響。
去年至今,壽險業展現的是一片的頹勢,主體保險公司感受到的壓力,一部分來自于銀行系險企。據保監會公布的2012年全年經營數據顯示,建信人壽在整個銀保系險企中保費增長最為強勁,去年全年實現保費總收入58.7億元,同比增長358%,工銀安盛同比增幅也達到近200%。中郵人壽、交銀康聯、農銀人壽也分別實現30%~80%的增長。
今年第一季度壽險數據顯示,保費規模排名前七家的壽險公司新單業務保費收入1383.8億元,同比負增長達10.9%。與此同時,2013年是2008年狂飆猛進之后的“買單年”,滿期給付高峰到來,給保險公司帶來的是“現金流”問題。
而據中金公司預計,2012年中國壽險業實現經營性現金流為3600億元,相比2010年峰值累計下降超過40%。滿期收益率竟然不及五年期存款利率,來勢洶涌的退保潮都讓壽險壓力倍增。
然而就連增勢驚人的銀保渠道,在今年初不斷萎縮,直接影響到壽險保費增長。公開數據顯示,市場上前七家公司1~3月的新單保費收入中,銀保渠道同比大幅下降22.4%。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和財政金融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理事庹國柱[微博]認為“銀保渠道大幅下降主要是保險產品收益不大好”。
“保險業正經歷一輪洗牌,銀行參與了不少保險公司的股權買賣,成為保險公司的股東。作為股東,會主動去推銷旗下公司的保險產品,這是銀行系保險公司崛起的主要原因。”庹國柱指出,壽險業在重新洗牌的過程中,一些保險公司試圖開辟證券公司的渠道來取代銀行渠道。“從實際情況看效果不大好,銀行這個渠道暫時無法具有替代性。”
分業監管難控混業經營
根據《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我國將引導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在明確綜合經營戰略、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開展綜合經營試點,提高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與水平,引導試點金融機構根據自身風險管控能力和比較優勢選擇金融業綜合經營模式。
專家認為,伴隨市場逐步開放,發展綜合化經營有助于提升金融機構的實力。
但目前金融市場監管采取“一行三會”(央行、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的監管方式,不少業內人士表示,這一監管體系已難以支撐目前中國金融發展。
“不管是分業還是混業,都要和其所處的大環境及行業的發展聯系在一起。比如中國平安的混業性發展是值得肯定的,但還是需要國家去監督規范。”中南民族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鮑金紅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道,目前我國法律上未有混業監管的規定,但國內金融行業已出現混業經營嘗試,這顯然出現了監管空白。
中國社科院陸家嘴研究基地財富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伯英也指出,當前國內財富管理市場中,各類金融機構雖然從事了本質上一樣的資產管理業務,但受制于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現狀,其所適用的法律關系、監管標準、投資者保護原則及投資范圍、投資管理規定均不統一。種種不統一助長了財富管理行業的監管套利,也容易導致交叉傳染風險。
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過文俊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同樣的堪憂,“一行三會”的監管已經難以控制當今金融發展的混業經營局面,“有必要建立一個統一機構進行管理”。
(實習生梁麗成對本文亦有貢獻)
《保險中介》雜志記者 李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