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保險公司將服務價值從事后的風險補償延伸到事前的前置性服務,受惠的將不僅僅是客戶,險企也將從中受益。而太平人壽去年推出的“一攬子”健康管理服務就是一個讓客戶和險企“共贏”的典型。
相對于健康評估、健康體檢等狹義的健康管理,太平人壽打造的是健康的“產業鏈”,涵蓋從健康到疾病救援及康復的全過程,達到提高生命質量、延長生命長度的目標。其健康管理項目上線一年以來,已有近6萬人享受到相關服務。
事實上,太平人壽推出的健康管理增值服務正是“切中”了目前壽險市場上客戶最普遍的需求點。
目前全世界超過60歲的老年人已達6億,預計2025年將超過10億;而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僅占總人口的5%,在中國約有7億人口處于亞健康狀態,占中國人口的60%。在此背景下,老百姓健康保健的意識越來越強,對于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但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目前已確診的慢性疾病患者以超過2.6億人,慢性病防治占中國醫療費用的80%,到2015年中國慢性病直接醫療費用將超過5000億美元,而就醫資源的緊張加上人口基數的巨大,導致提供給患者的服務體驗欠佳。
這樣的大環境下,由商業保險機構介入進行更細致、全面的系列健康管理服務成為了大勢所趨。針對這一需求,從普通客戶到VIP客戶,太平人壽分“預防保健、主動干預、就醫援助以及康復養老”四大板塊為各個層級客戶都提供了不同特色的服務產品。
以太平人壽一系列健康管理服務中的一項——“24小時電話醫生”為例。太平人壽的一位VIP客戶劉先生致電公司服務熱線稱其孩子高燒,咨詢如何處理。太平人壽服務人員了解得知后,及時在線與某醫院張醫生取得聯系,由張醫生在線解答劉先生疑問。張醫生建議劉先生趕緊帶孩子就醫,并就物理降溫方法向張先生進行了詳細講解。事后,劉先生表示,如此便利快捷的服務,讓客戶足不出戶就享受到了專業醫生的指導,讓健康服務踏入了“私人醫生”的時代。
此類健康管理增值服務對保險客戶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同時踐行了作為“社會穩定器”的保險業所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但這是否完全意味著保險公司的成本上升,從而使得保險公司缺乏將這樣的增值服務堅持下去的動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業內人士看來,險企進行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務其實能夠達到與客戶“共贏”的結果。
通常來說,保險普遍被認為是與客戶接觸頻率較低的行業,只有在購買保險以及續保、理賠時客戶才會與保險公司產生接觸,而在太平人壽一攬子的健康管理服務過程中,不僅能夠提升客戶對險企的好感度和忠誠度,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與客戶接觸的頻率,無形中增加了獲客的可能性與砝碼。
在太平人壽的一攬子健康管理服務中,預防保健和主動干預等前置性服務是一大亮點。而“前置性”項目把風險管控從出險后到提前到出險前,能夠降低健康風險發生的幾率,避免客戶重復就醫、延誤就醫等風險,同時還有助于客戶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意識,日積月累地培養客戶的健康生活習慣。業內人士分析,這樣的前置性健康管理從長期來說,將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險企醫療保險的理賠率,形成與客戶之間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