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產經新聞》7月14日報道稱,日本曾為中國提供數額巨大的ODA (政府開發援助),且目前仍在持續為中國提供相關援助。但現在中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不斷增強,“日漸成為日本和周邊地區的直接威脅,在此情況下應該盡快停止對中國提供ODA”。
ODA是指發達國家為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福利水平的提高,向發展中國家或多邊機構提供的援助,是二戰后興起的一種典型的經濟外交模式,成為雙邊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多邊外交中也受到廣泛關注,但其運作往往溢出經濟的層面而帶有政治外交的意味。在和平憲法下,日本排除了軍事干涉的可能而專攻經濟外交,而ODA就是其中的核心。
報道稱,日本于1979年開始向中國提供ODA,到2011年對華貸款總金額已達到3.32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2080, 0.0022, 0.04%)2030億元),無償資金援助金額達1566億日元,技術援助金額達1772億日元。低利息貸款為中國機場、港灣、鐵路、公路、發電站等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支持,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與此同時,日本國內也產生了“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會促進中國軍事實力增強”的批判意見,中日兩國政府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就終止提供新的貸款一事達成一致,并于2007年12月實現了這一目標。
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仍在持續向中國提供無償資金和技術援助。日本外務省方面的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向中國提供的無償資金和技術援助資金總額達約41億日元,而這僅是外務省部分的數據,算上經濟產業省和文部科學省的部分的話這一數字將會更大。而外務省2012年版的《ODA白皮書》顯示,日本2012年向中國提供的無償資金援助金額約為1300萬美元,技術合作金額約為2.87億元美元。也就是說,2012年共有約300億日元的資金從日本流向了中國。ODA中的貸款總要被日本回收的,但無償資金和技術援助的資金則屬于“贈與”,無法返還給日本。
報道稱,中國國內生產總值于2010年超過日本,2013國內生產總值更是達到約日本的2倍。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中國的軍事實力也大為提高,中國海軍在東海和南海區域的活動日益活躍,中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軍事演習也更加頻繁,“對于現在的中國根本沒有必要繼續提供無償資金和技術援助”。
《產經新聞》稱,日本政府已收到了專家懇談會的相關報告書,將于2014年年內制定新的ODA大綱。至今為止日本政府一直禁止通過ODA來支援別國軍隊,但專家懇談會的報告書則加進了可以認同在以救災等非軍事目的領域上對他國軍隊提供ODA的內容。有分析指出,這是為了給東南亞國家的港灣、機場建設等提供支援。
事實上,日本對華ODA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援助,而是參雜了許多復雜的政治和經濟目的。80年代中期以來,日本把對外援助變成了爭取各國支持、提高國際地位、爭當政治大國的有力手段。此外,日本對華提供以日元貸款為中心的ODA,也給日本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日本對華提供ODA是在中國市場上維持其地位的有力手段,對日本企業的對華出口有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日本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的日元貸款,最后被免除或者延遲償還期限的情況多有發生,而對華的日元貸款則全部得到按時償還。
有評論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對華的ODA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小,且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日本對華ODA政策必然會隨之調整。部分日媒斷章取義、歪曲事實,在中日問題上捕風捉影、煽風點火,不但有違新聞公德,而且悖逆社會良知,實應受到譴責。近年來日方一再蓄意渲染中國威脅,制造地區緊張,誤導國際輿論,這不但無助于中日間問題的解決,反而會進一步損害雙方之間的政治安全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