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在美上市中國公司造假行為的“嚴打”正在持續發酵。隨著海外中國公司的訴訟風險的不斷增大,為海外上市中國公司的高管們“保駕護航”的董事及高管責任險(簡稱“董責險”)費率漲價正風生水起。據媒體調查,保險公司提供的董責險費率普遍上漲,最高上漲了3倍。
董責險“一月一漲”
蘇黎世保險數據顯示,目前購買董責險的企業中80%以上為赴海外上市的企業。對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而言,董責險是應付美國證券市場特殊法律環境的必要“裝備”。所謂董責險,是指用來保障公司董事、監事與高級管理人員在履行管理職責時面臨的潛在個人責任風險,旨在保障上市公司的董事、監事及高級管理人員在履行其職務行為過程中的“不當行為”(包括疏忽、錯誤、誤導性陳述及違反職責等)所引起的法律責任而給其個人帶來的損失。同時,在法律允許情況下,董責險也保障公司為其董事及高級職員支付由上述法律責任所引起的費用。目前,國內提供董責險的公司多為外資公司,比如美亞、丘博、安聯、蘇黎世等。董責險保單多數是保險經紀公司通過與保險公司的談判為企業量身定做,核保、定價條件很苛刻。另外,由于董責險保單的賠款額較高,90%以上的保單采用“共保體”的形式分散給至少兩三家保險公司承保。
sec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針對海外公司通過反向收購實現在美上市的行為展開大規模調查,至今已經波及大量在美國的中國概念股。據新華社報道,今年3月以來,已有24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審計師提出辭職或曝光這些中國公司的財務問題,19家在美上市中國公司遭停牌或摘牌。6月初,sec提出警示,通過反向收購實現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存在諸多財務風險,投資者應認真研究企業披露的信息。
“中國企業引起的訴訟量正在增多,董責險市場因此受到的影響很大,同一個公司,一月份投保的保費可能比現在低很多。除了保費水漲船高,免賠額也從去年平均50萬美元上漲到了平均100多萬美元。”2009年開始涉足這一險種的蘇黎世保險特殊金融險部負責人曾萬里告訴記者。而董責險原有保單的續保也受到影響。“不少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董責險今年的續保請求未得到響應,或者重新附加了不少限制性條件。”曾萬里表示,保費上漲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記者從美亞保險了解到,由于集團訴訟增多而導致賠付請求增多,國內的保險公司提供的董責險的費率普遍上漲,有的上漲超過20%。蘇黎世保險人士認為,董責險費率幾乎是“一月一漲”,半年來最高已上漲了3倍。
董責險投保意識增強
盡管只有少數外資公司涉足董責險,但國內上市企業對這種險種的認知度正在逐步提高,投保比例也有所提升。
有數據顯示,目前在國內近2000家上市企業中,僅有近5%的企業購買了董事及高級職員責任保險。而美國市場則有97%的投保率,加拿大市場投保率亦高達86%。然而,這一市場增長的速度顯示出這一險種的巨大潛力。蘇黎世數據顯示,2010年該公司的董責險保費收入接近2009年的3倍,而今年上半年的保費收入就已經比2010年增長了一倍。
“今年以來是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經歷集體訴訟的第三個高潮,迄今已經有25家公司被提起訴訟。25件針對中國赴美上市企業的集體訴訟,案件數量已經超過了去年一年的總和,絕大多數公司是通過反向收購上市的中國概念股。”魏鋼介紹。
根據達信保險經紀統計,中國企業2000年開始去美國上市,經歷了三個集體訴訟高潮。2007年到2009年,2007年有9家公司被告,多數都是以adr形式到美國掛牌上市的企業;第二次高潮是2010年,有13家中國概念公司被告,絕大多數都是通過反向收購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第三次就是今年。
“這些耗時短則一兩年,長則數年的訴訟案件雖然90%的案件會在審判前的流程中達成以支付原告和解金為條件的庭外和解,相關的抗辯費用、調查舉證費用、和解金額卻往往要花費數百萬甚至數千萬美元。”魏鋼說。根據達信的調查數據,2010年和解金額的平均值是4200萬美元。若投保了董責險,一旦企業被集體訴訟,保險公司將在索賠開始時就預先墊支企業的抗辯費用,同時可以覆蓋上市公司因違反當地相關證券管理的法律法規所產生的賠償。
“國內并無集團訴訟的法律環境,證券市場的違規成本比較低,監管更多是一種行政上的處罰,比如證監會的公開譴責。這也影響了企業投保國內董責險的主動性。”保險界人士認為。
來源:[ 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