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民政局發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首次提出“以房養老”概念,鼓勵商業保險企業、商業銀行或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開展“以房養老”試點業務。各路資本瞄準萬億養老產業,從目前的進展及規模來看,保險公司或率先破局。
老齡化人口的急劇增長背后,蘊藏著養老產業的巨大市場空間。而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與政府提供養老服務效率方面的缺陷,使得養老產業化、社會化成為必然趨勢。一方面,這一發展過程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另一方面,產業本身上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也勢必對社會資金構成誘惑。
各路資本駐足關注的同時,專業養老機構、地產商、保險公司及PE無一例外地表示了濃厚的投資興趣。專注于中國投資市場的咨詢機構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的最新調研顯示,相較于其他資本,保險公司借助其強大的資金實力以及保險業務的協同效應,有可能率先建立起相對成熟的養老產業鏈商業模式。
事實上,多家保險公司已開始有所動作。泰康人壽已購置小湯山溫泉鄉2000 畝“試驗地”,投資40 億元興建養老社區;中國人壽則規劃構建養老社區“一南一北”格局,北部已在河北廊坊拿地超萬畝,南部則可能落戶海南;合眾人壽正在武漢建設“合眾健康谷”,計劃打造集養生、養老、旅游度假、康復療養、醫療服務于一體的現代高端服務產業平臺;中國太保則擬在崇明陳家鎮建設“太保高端養老基地”;中國人壽、泰康人壽也在積極爭取與崇明方面的合作。
從對目前在建或將建項目的了解來看,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產業可有多種模式。一種是建設與運營為同一主體,比如泰康人壽通過專門設立的“泰康之家”平臺進行養老社區建設和運營,該模式的優點是可控性強,便于保險公司的戰略制定和實施,缺點在于保險公司缺乏房地產開發經驗,資金占用規模大,投資周期長。
第二種是較受推崇的合作模式。如中國人壽開發的河北廊坊養老社區項目,由旗下國壽投資與中冶置業合作。該模式下投資商、運營商、開發商為合作體,共擔風險、共享利潤,有利于充分挖掘開發商和保險公司各自的優勢。
此外,保險公司也可采取股權投資的模式進入養老產業,通過戰略性或財務性入股已運營較成熟的養老地產企業,以獲得投資回報,并與自身保險業務形成協同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保險公司還可通過投資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REITs)成為養老住宅的持有者。目前該模式在國外發展比較成熟,比如美國的養老社區開發參與主體主要分為開發商、持有者和獨立運營商三大類,其中,保險公司、基金等大型機構即通過投資REITs和運營商的方式成為養老住宅的持有者,以此獲取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
不過,投中集團分析師認為,當前我國并不允許開發REITs產品,而可行的方式則是發行不動產投資基金產品,該投資計劃的資金架構類似于REITs,且關聯到擔保方、投保方等多方參與者。目前,已有保險公司在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過類似嘗試,可加以借鑒。
來源:[ 中國產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