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并原則通過《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下簡稱“《意見》”),提出放寬旅游市場準入、優化旅游消費環境、推動旅游產品多樣化發展等五項意見。尤為引人關注的是,《意見》將旅游作為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戰略產業和優先突破口,首次提出將旅游行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
中國有望成第一旅游大國
前不久,國家旅游局副局長杜江表示,目前中國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了4%,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據介紹,旅游業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產業鏈長,能夠影響、帶動和促進與之相關聯的110個行業發展。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點,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交流、生態文明和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能夠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佛朗西斯科·弗朗加利認為,中國旅游業在世界旅游業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將在2020年超過法國、西班牙、美國而成為世界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同時,10年后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旅游大國。
然而,我國旅游業還存在一定問題。據國家旅游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一個基本態勢,就是旅游需求遠遠大于旅游供給,呈現明顯的結構性短缺。當前大眾消費的熱點,正由觀光旅游向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消費方式靈活多變。但長期以來,我國的旅游產品以觀光景區為主,遠遠滿足不了大眾休閑的需要,黃金周期間的擁堵,就凸顯了這一結構性短缺。
此外,社會資金進入旅游業比較困難,在直接投資和間接融資方面存在諸多限制,所以我國旅游企業從總體上看規模偏小、組織化程度低、競爭力較弱,相對于其他產業,市場化的程度遠遠不足。
旅游業促經濟結構調整
據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相關行業增收4.3元。
“發展旅游業既可以刺激消費,又可以提高三產(服務業)比重,無論是從擴大內需或是調整產業結構的角度看,都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應該說這個政策導向是很明確也很明智的。”中國國家信息中心高級經濟師祁京梅認為。
目前,我國人均gdp已經達到3000美元,這是世界旅游界公認的旅游業爆發性增長階段。我國剛剛實現每年人均出游1次的目標,而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美、日、韓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近年,我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民航等基礎設施建設速度加快和社會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旅游業將出現新一輪的發展,在未來5至10年內處于快速發展的上升期。
在此形勢下,發展旅游業成為擴大內需、調整經濟結構的必然選擇。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石培華認為:“此次提高旅游業的地位,短期能起到拉動消費宏觀調控的作用,長期看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切入口和著力點。”石培華表示,與其它產業不同,旅游業帶動性強且覆蓋面廣,能形成一長串優勢產業鏈。
廣發證券指出,在旅游業的發展歷史中,像2009年這樣多危機同時爆發的年份是非常少見的,隨著全球經濟形勢逐步好轉,如果不再出現重大沖擊,2010年中國旅游業將進入全面恢復發展的新階段。
【作者:路倩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